“海絲·湘江和聲——漢唐時期湘江流域對外交流遺珍展”正式開幕
望城融媒8月29日訊(全媒體記者 張斌 姚龍)今天上午,“海絲·湘江和聲——漢唐時期湘江流域對外交流遺珍展”開幕式暨“海絲·湘江流域對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在長沙銅官窯博物館舉行,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讓傳統文化資源走進現實生活,推動文物保護利用成果全民共享。
省文物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江文輝,省考古研究院院長姜猛,省博物院副院長袁建平,市文旅廣電局黨組副書記、市文物局局長曹凜,區領導舒全球、黃金國出席開幕式。
本次活動由長沙市望城區人民政府主辦,長沙銅官窯博物館、湖南博物院、長沙博物館、長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10家文博單位共同承辦。
胡人牽馬俑造型優美,生動逼真,是胡人在漢代已深入湘江流域的確證;鏤空花金珠造型各樣,多數用掐絲、焊珠工藝制作而成,制作極為精細;褐釉模印飛鳥紋菱形盤盤口呈菱形,與江蘇丹徒丁卯橋窖藏出土銀鎏金菱形盤造型極為相似......
展覽現場,胡人牽馬銅俑、漢鏤空金珠、褐釉模印飛鳥紋菱形盤等展品精彩呈現。長沙銅官窯博物館薈萃湘江流域文博單位的重要“海上絲綢之路”文物遺存共180余件展品,本次展覽以海絲為敘事背景,通過“戰國時期湖南對外文化交流”“通江達海的湘江航運”“湘江上的璀璨明珠——長沙窯”等篇章,講述漢唐時期湖南湘江流域對外交流的盛況,展覽將持續到2022年10月29日。
據了解,湖南地處南北要沖,扼踞東西咽喉。雖地處內地,卻得益于境內貫通南北的最大河流湘江,成為了海上絲綢之路中重要的陸路中轉站。歷史上湘江通江達海,是海上絲綢之路向內陸延伸的重要通道。早在1200多年前,長沙先民就與海洋結下不解之緣,帶著“長沙”文化符號的釉下多彩陶瓷,漂洋過海,銷往29個國家與地區。歷經千年,從深海里打撈出來的瓷器至今仍光亮如新,大量的歷史文獻、考古發現、遺跡遺址等證據說明它的存在和變遷,這筆珍貴的文化遺產,見證著內陸深處的長沙對海洋貿易活動和文化交流的探索。
展覽開幕當天,還舉辦了“海絲·湘江流域對外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會,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業界相關知名專家學者及湘江流域博物館負責人齊聚一堂,從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體系與價值、湖湘地域對外文化交流、長沙窯外銷、海上絲綢之路與湘江流域等諸多角度進一步闡釋文化遺產視野下的湘江流域“海絲”歷史與對外交流。
據了解,近年來,望城區在遺址保護、文旅發展等方面積極作為,讓千年陶都風華得以重現。堅持產業強鎮、文旅小鎮、城鄉統籌示范區發展定位,以銅官片區為龍頭,加快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和5A級景區,加快構建“一窯一群一帶一陣地、兩湖三山四片區”的文旅發展布局,大力推進銅官窯考古遺址公園、漢長沙國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將歷史源流、民情風俗、老街老字號等元素融入旅游開發。積極推動長沙銅官窯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強化科學規劃引領,深挖潛在文化價值,創新遺址利用方式,使得銅官窯遺址保護和利用工作取得長足進展,成為國內外知名的文化品牌。